一、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1979年后,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诗选》。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二、作品介绍
《艾青诗选》收纳了艾青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的作品共49篇,基本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历程和风格特征。前期创作开始于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为保卫祖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慷慨激昂的诗歌。1978年诗人重返诗坛,开始了其后期创作。经过了20年的沉寂,诗人“归来”,情感澎湃高涨,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的另一个高峰。
《艾青诗选》所选作品内容广泛,艺术圆熟,是艾青诗歌'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诗人对祖国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的深切哀鸣,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们为国家英勇斗争,鼓舞着新时代的青少年奋进。
新中国成立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新中国成立后,他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1978年后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从思想内容上看,艾青的诗咏叹民族命运,呈现出忧郁、感伤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写实与象征互渗,想象和感受独到,渴求光明、真理的情思线索,并有大幅度延伸,更为深沉、凝重、睿智,注重在具体物象中把握超越物象的意蕴,走向象征。
三、艺术特色
1.鲜活流动的口语化、具有散文美的语言
艾青的诗总是富于口语化,他一生坚持用口语写诗,他排斥华丽的矫饰,弃绝空洞的说教,始终采用鲜活的有流动感和弹力的语言和语调写诗,他所追求表现的是一种自然的散文美。这在其诗《向太阳》《北方》《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均有体现。如:“北方是悲哀的/而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混浊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而年代的风霜/刻划着/广大的北方的/贫穷与饥饿啊。”这体现出了艾青的诗具有整体浑厚的流动感,是一条河的生命的起伏与节奏,是一片生发气韵的土地的激情。
2.情感真挚深沉
诗为心声,艾青的诗都是心灵的自白,没有纯客观的抽象,有的是真真切切的情感表达。艾青决不写无病呻吟的诗,他一生没有呻吟过,他从不写自己未曾感受的悲欢,像著名的《芦笛》《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都是带有发自心灵的哀伤和痛苦。亦如在《诗论》中他所言:“存在于诗里的美,是通过诗人情感所表达出来的、人类向上精神的一种闪烁。这种闪烁犹如飞溅在黑暗里的一些火花,也犹如用凿与斧打击在岩石上迸射的火花,能激发人们的精神向上发展。”在个人的忧郁中感受异域文化的诱惑,并将它置身于浓郁的乡土背景,他特有的对农民的同情、理解、依恋,才会有他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充满悲悯情怀的诗句。
3.格调忧郁悲切
艾青的诗始终保持着一种忧郁的格调,那是由他成长的环境背景和所处的时代决定的。他是“地主的儿子”,然而却是吃着受了“人世生活的凌侮”和“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的保姆的奶长大的,贫苦的生活让他从小就深知劳苦大众的深重灾难,而且是深深地刻在了他内心。国土遭受着日寇惨绝人寰的践踏,民族危机、民族存亡正摆在他面前,民族未来何去何从,他个人显得过于弱小,他只好寄希望于通过这种民族的哀感和对土地的眷恋之情来激起一个哀伤的民族渴求解放的意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他有着深重的危机感,他想让国民清醒地认清当前局势,从而投身到民族解放和独立事业中去。
4.诗歌意象
艾青诗歌有着丰富的时代文化内涵,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光明”(太阳)。
“土地”的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诗人关注的中心始终是与中国土地合而为一的普通农民的命运。他写出了“土地—农民”受蹂躏的痛苦;“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更写出了“游动于地心的热气”、“土地—农民”的复活:“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写出了“土地—农民”的翻身与解放。这正是对于土地的痛苦、复活与解放的描绘,真实地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诗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这正是艾青的“永恒主题”。
四、重点篇目
1.《大堰河--我的保姆》
全诗分为四部分,诗人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和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2.《煤的对话》
这是一首以对话形式写成的寓意深刻的咏物诗,写于1937年那个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春天。“煤”的答话正是彼时彼刻中华民族的心声。
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全诗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悲悯下层人民的困苦,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赤子之心。
4.《北方》
诗人既悲叹北方的贫瘠落后以及战争给北方民众带来的苦难,又讴歌北国民众自古具有的不屈的生存意志和保家卫国的决心,具有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
5.《我爱这土地》
现代诗歌史上被广泛传诵的名篇。这首抒情诗采用了象征手法表达情意,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以鸟儿对土地的生死眷恋作比,通过鸟儿对土地的歌唱,表达了诗人对处于苦难之中的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热爱之情,以及决心为其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
6.《鱼化石》
《鱼化石》是一首哲理诗。艾青从鱼化石中获得了从亲历的特殊体验中所总结的惨痛的人生感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7.《向太阳》
借助歌颂太阳,表达诗人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以太阳为贯穿全诗的总体意象,象征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希望,从“我”——一个饱经忧患的知识分子的角度,抒发抗战高潮到来之时的激奋之情。
8.《黎明的通知》
这首诗以黎明的口吻热切地唤起一切事物来迎接美好新世界的到来,充满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对新社会新生活的坚定信念,赞美了解放区朝气蓬勃的美好生活,同时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表达诗人期待革命胜利的美好愿望。全诗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排比句式,两行一列的结构使得全诗节奏非常明快,富于音乐感。
9. 《吹号者》
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人在这首诗里为我们在中国历史的广场上树立了一个吹号者和浸濡着血迹的铜号的形象,让我们在今天仍然能清晰地听到那曾经唤醒了一个民族并激励这个民族奋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网上股票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