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曾这样称赞:“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这两位学者和战士,便是卡尔・马克思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在阅读《马克思传》时,最吸引我的并非马克思的伟大思想 —— 尽管那些思想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理解,而是以时间为轴线展开的、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伟大友谊的片段,这些片段总能让我读得津津有味。
1844 年 8 月下旬的一天,法兰西剧院广场旁的摄政咖啡馆里,两位年轻人正热烈交谈。其中一位身材结实、头发漆黑的是马克思,另一位身材颀长、相貌英俊、举止颇有军人风度的便是恩格斯。
这并非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初次相遇是在《莱茵报》编辑部,当时马克思正与柏林的 “自由人” 激烈辩论。他误将恩格斯看作 “自由人” 的同伙,因此态度冷淡,两人的第一次见面不欢而散。
但恩格斯始终关注着马克思的著作,从那些文字中,他发现这位特里尔人观察问题比自己更深邃,分析更严密,更重要的是,两人的观点竟出奇地相似。于是,恩格斯从英国专程来到巴黎拜访马克思。
而马克思在此之前,也认真研读了恩格斯发表的文章,不禁赞叹其为 “天才”。正是受恩格斯文章的影响,马克思开始研读各类经济学著作,可以说,是恩格斯将他引上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道路。
这次巴黎的重逢,两人几乎形影不离地相处了 10 天。他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探讨问题,内容极为广泛。令他们惊喜的是,在所有重大问题上,两人的观点几乎完全一致,甚至连用语都不谋而合。
不仅如此,在思想一致的基础上,他们还能取长补短、彼此促进。马克思的理论思维更为深刻,恩格斯则更为敏锐 —— 恩格斯总能迅速发现和关注新现象、新事物,马克思则以深入彻底的批判态度,从各个角度逐步把握事物的本质。
形象地说,恩格斯像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的勇士,而马克思更像是深谋远虑的指挥家。他们毕生的友谊,便从此开始。
马克思与恩格斯见面后便开始了第一次合作,共同撰写《神圣家族》。这本书旨在反驳鲍威尔兄弟等一批青年黑格尔派 —— 他们脱离现实,躲进哲学避难所,主张 “批判的批判”,却不考虑现实斗争,是一群自认为具有批判头脑、实则高高在上的人。
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恩格斯很快完成了自己的篇章,
但马克思却按照自己的风格,严肃认真地研究了大量哲学史资料,许久之后才拿出成果。当那份数百页的手稿摆在恩格斯面前时,他不禁大吃一惊。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历史的基础根本不在思想的云雾中,而在粗糙的物质生产中。历史并非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只不过是 “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此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体系的轮廓,已经越来越清晰了。
然而,没过多久,马克思接到法国内务部的命令,限他 24 小时内离开巴黎。马克思被迫与家人迁至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在这里,他深受贫穷的困扰。
此时,恩格斯正在巴门老家,听说马克思被驱逐后,他立刻想到马克思定会遭遇极大的生活困难。于是,他东奔西走地凑钱,再加上自己的一部分书稿报酬,一并寄给马克思,为其解决了燃眉之急。
此后,两人在布鲁塞尔还有过一次见面,并共同完成了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以批判过去和当时流行的德国哲学及社会主义流派。该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发展进入成熟期的第一株理论大树,初次结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丰硕果实。
后来,由于居住地不同,马克思与恩格斯持续通过书信保持联系。马克思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对当前社会形态的想法、对某些重要事件的态度,甚至家里的琐碎事情,都会通过书信与恩格斯交流,可以说是无话不谈。也正因如此,我们现在才能通过这些信件还原当时的故事。
在后续的日子里,两人携手写出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巨著。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深厚友谊,除了体现在事业和思想上,在现实生活的金钱方面也有诸多关联。马克思的大半生一直受贫困困扰,而恩格斯则倾尽全力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1848 年,马克思创办《新莱茵报》,耗尽了自己所有的财产,还因此被迫辗转到英国伦敦居住。此后,恩格斯深知马克思的理论头脑对革命共产主义政党具有无比重要的价值,不能让他总为生活困苦所累,无暇继续革命事业。
同时,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恩格斯做出了一个决定性的选择 —— 回到他曾深恶痛绝的商业中去。
从此以后,恩格斯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经商,获得的收入总会分一部分寄给马克思,为他解决经济困难,保证他能继续进行科学研究。这样的慷慨资助,持续了 30 多年。
马克思曾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坦白向你说,我的良心经常像被梦魇压着一样感到沉重,因为你的卓越才能主要是为了我才浪费在经商上,让它们被荒废,而且你还要分担我的一切琐碎忧患。”
但对恩格斯而言,他并不需要马克思不断的道谢和抱歉,只希望马克思能早日完成科学著作,并持续为革命发声。在恩格斯的持续资助下,1867 年,《资本论》这一巨著终于问世。
《资本论》中的很多观点和写作手法,都是马克思在与恩格斯无数次的书信往来中确定下来的。可以说,《资本论》中不仅凝结了马克思的思想,也倾注了恩格斯的心血。
1883 年马克思逝世后,《资本论》的第二卷和第三卷是由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留下的手稿整理出版的。马克思逝世时,恩格斯曾无比痛心的说:“人类失去了一个头脑,而且是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
恩格斯还在马克思的墓前用英文发表了演说,这篇流传于世的名篇,以最简短、通俗、诚挚且不加修饰的方式,感人至深地总结了马克思的一生。
在恩格斯与马克思长达 39 年的友谊中,两人仅有过一次不和。当时,恩格斯致信马克思,诉说与自己同居 10 年、内心无比爱恋的女子玛丽去世的悲痛。但马克思那时正因债务、疾病和家庭琐事缠身,未能完全感受到恩格斯的悲伤,反而在信中倾诉自己的生活困境。
这让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回信感到非常不满。好在马克思立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后续的书信中诚恳道歉并解释了原因,两位挚友间唯一的一次不和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伟大友谊值得称赞,而这份友谊更珍贵的地方,在于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推进作用。正是因为这两位思想巨人的珠联璧合,才使得《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一部部思想巨著得以问世。
最后,让我们用这两位老友相互的评价作为结尾。马克思曾这样评价恩格斯:“首先,我对一切事物的理解是迟缓的;其次,我总是踏着你的脚印在往前走。”
而恩格斯曾评价马克思:“马克思是整个世界的第一小提琴手,而我只不过是第二小提琴手。”
他们的友谊,不仅是个人间的惺惺相惜,更是为了人类解放事业而携手同行的伟大见证,超越了历史上任何关于友谊的传说,成为后世永恒的精神财富。
网上股票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